原来台湾习惯标点写在正中

昨天于网上查询“亚圣”孟子的一句话:“虽千万人吾往矣”。无意中找到一个台湾网站上的 PDF 文档。下载来一看,文章内容没有涉及到我关心的部分。倒是它的标点符号吸引了我。

我之前看过一些台湾的繁体中文(台灣人稱為正體)网站,倒还没有注意到标点符号的位置是在格子正中,而不是像大陆及港澳写在格子的左下。

这也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候的一件事。当时班上有位同学叫程华,他写作文的时候就习惯把标点符号写在格子的正中间,作文本上标点符号看上去都特别地显眼(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上面的PDF文本看上去特别的原因所在),老师也三番五次地警告他不许这样写。结果他在课下跟我们说台湾的标点符号写法就是写在格子的正中。

特地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台湾的标点规范。最新的规范是“中華 民 國 教 育 部 國語推行委員會”在“民 國97年12月”(也就是2008年12月)发布的《〈重訂標點符號手冊〉修訂版》不过这个规范只是规定了符号的写法以及用法,但是没有说明符号应该写在格子的正中。规范中规定了标点符号的位置要求,一般独立使用的标点符号位置均为居中。(感谢asan的指正!)但是这个的具体原因还不得而知。我估计也许是历史习惯不同导致的。若是哪位神人有幸看到了偶的这篇拙文,还请指教一二。

破解了避风塘的无线密码

上周四因为熬夜工作的需要,晚上熄灯以后跑到南门外的 Plato Cafe 干活儿去了。隔壁就是 BeForTime,这两个地方总是不缺乏晚上出来熬夜的人。有像我这样为了学习上的事情,也有纯粹聊天玩牌打发时间的,另外还有看球的(我去的当天就有球赛)。

随着 802.11 无线网络的普及,咖啡厅等公共休闲场所似乎也都标配了无线连接。似乎最早的应该数 Starbucks 以及 UBC Coffee。但这显然不是偶等学生的去处。

闲话不说。当天我去的时候似乎 Plato 的无线出了毛病,我前面一位抱着 Macbook 的哥们跑前跑后地试,似乎还是上不了。我也试着连接了一下网络,问题依然如故。看到电脑的无线列表上还有几个其它地方的无线信号,不由得恶向胆边生,不如“借”人家信号一用。看了看,除了隔壁的 Cisco-bft 是 WEP 加密,其它的信号还都是 WPA 甚至是 WPA2。WPA 的信号搞定基本无望(需要挂字典破解),但且试试 WEP 加密的信号吧。

从书包里拿出特别准备的 BackTrack3 光盘,嘿嘿,光盘启动到 Linux 系统。接下来是几个轻车熟路的命令。先用 airmon-ng 来启动 eth1 也就是无线网卡上的监听功能,再用 airodump-ng 抓包。当然,像 Intel/PRO 2200BG 这样的鸟网卡不打补丁包是什么也听不到的。老老实实地 modprobe 一下,OK就可以慢慢地听到一些通讯数据包了。接下来 2200BG 有两种主动注入的方式:一种是 chop chop attack,另外一种是 arp request attack。前一种偶不太了解原理,而且总共只成功过一次,后一种是向 AP 发出 ARP 请求,来获得网络通讯量,这样就可以积累足够的数据,以便后面的破解。

这回我使用 ARP Request 注入,从 airodump-ng 的列表上找一个伪装的工作站,然后使用 aireplay-ng 不断地发 ARP 请求,一会就注入成功了。可以看到 airodump-ng 上面的 Data 在飞快地增长。

等 Data 到了 10000,一般就可以尝试破解了。aircrack-ng 真是一把尚方宝剑,前面所有的积累都是为了此刻的最后一击。如果不出意外,应该能尝试出来一个结果,提示 KEY FOUND,Decrypted correctly: 100% ,后面的方括号里面显示的就是16进制形式的密码。Oh, yeah! 

这一次破解出来的密码是 e6 8f c5 02 60,看下次去有没有用。这一次是因为后来 Plato 的无线故障解决了,所以没有用上。但是破解依然成功了。

PS:  Google 的 ghs.google.com 解封了。看来是3月8日那天 Google 在中国的 DNS 坏掉之后,公关成功了,顺带着把 ghs.google.com 也解封了。好事好事。

《这个GG,我曾见过》用典考据

寒假里读到了孔庆东的博客,其中有一篇文章《这个GG,我曾见过》,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除了其中一段对清华的挖苦我早先在人文学院办的《清新时报》上读过之外,另外有一段“某位美女”发给他的信写得极有文采,让人拍案叫好,用孔庆东自己的评价说就是“倒退20年,孔和尚立马就被拿下了”(孔和尚是作者自称)。我除了觉得这段文字写得很有文采之外,更是对其中的用典十分地感兴趣,所以拿出来考据一番,也算是不枉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吧。

原文摘录如下:
这个GG,我曾见过。是潇潇暮雨后横笛的小牧童?是迢迢银河边翘首的牵牛星?这个GG,我曾见过。是黄梅雨里槐树盟约?是胡琴韵中青冢化蝶?这个GG,我曾见过。与我垆前卖酒?随你湖上泛舟?这个GG,我曾见过。千金一笑烽火台依旧,一掷千金晾发亭如昨。这个GG,我曾见过。少室山偷食狗肉,白马寺暗度陈仓。这个GG,我曾见过。骑竹马弄青梅,念奴娇点绛唇。这个GG,我曾见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夜夜入梦,廊桥留恨。这个GG,我曾见过。媚坞春深,咫尺长门,人生失意无南北,人约西厢,月满西楼,西路无语怨东风。这个GG,我曾见过。我曾见过,我曾见过!在哪里见过?在哪里见过?怡红院,国务院还是丽春院?冥思苦索,一个遥远的声音在林海雪原里穿梭。那是个水无一点不成冰的冬天,威虎山前,你揪着小胡子,一声断喝,开辟鸿蒙,神鬼皆惊,天王盖地虎——天王盖地虎—— 我在后花园倚山巧笑,早就说嘛,这个蝈蝈,我曾见过。

下面开始一句句地分析考据了,其中有一些参考了刘国强网友的意见
“暮雨后横笛的小牧童”,牧童这一形象在古代诗文中出现不可谓不多,而且意境多数相近。最熟悉的莫过于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一句了。但是参考了他人意见,还是当以陆游的“牧童避雨归来晚,一笛春风草满川”更好。
“银河边翘首的牵牛星”,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中也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样的句子,可为其出处。
“黄梅雨里槐树盟约”,此句涉及不止一个典故。“黄梅雨”一词,可追溯到元朝胡祗《点绛唇·赠妓》词:“黄梅雨,燕俦莺侣,那解芳心苦。”燕俦莺侣后来化作成语,形容男女之间如莺燕一般相随相爱。(这一处参考了他人意见)“槐树盟约”,则取自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此故事即发生在当今湖北省孝感市,我的家乡。传说董永是山东滨州博兴人,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随父亲逃难来到湖北孝感(当时还不叫这个地名),后来父亲病故,董永家贫,只好卖身葬父,给地主家做长工。天上的玉帝第七个女儿七仙女知道了,被他的孝行感动,私下天界,经土地爷介绍,大槐树作媒,与董永订下终身。七仙女心灵手巧,七日之内织出一百匹绢,将董永的奴期从三年减少到三个月,之后如黄梅戏中唱到的那样“夫妻双双把家还”。孝感这一地名,正是由董永孝行感天得来,故而孝感被称为“董永故里”。至今孝感市还有“董永公园”、“槐萌大道”以纪念董永。
“胡琴韵中青冢化蝶”,这一句有一点乱,讲的分别是王昭君和梁祝。杜少陵有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梁祝化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无须多言。
“垆前卖酒”则是指的汉朝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相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生活贫困,迫于生计,文君只好当垆卖酒,相如则干起了跑堂的伙计一职,是为美谈。
“湖上泛舟”,这个则没有确指了。我倒是想起了台湾作家张晓风在《地毯的那一端》里讲述了当年她和爱人湖上泛舟的故事,末了有一句“晓风,你是我最甜蜜的负荷”,至今读起来还令人心醉。
“千金一笑烽火台依旧”,这个比较出名了。讲的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博美人褒姒一笑的故事,不必多说。
“一掷千金晾发亭如昨”,“一掷千金”语出唐代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不过在此处只是用作状语说明晾发亭的代价,并不能以典故解之。“晾发亭”指的是唐明皇为杨贵妃修建的一座亭子,位于高台之上,供贵妃在洗完头发之后借风力将头发吹干,故名晾发亭。(古代没有吹风机,只能如此。此解参考了他人意见)
“少室山偷食狗肉”,这一处严格来说不算用典了。讲的是电影《少林寺》中的故事。少林寺位于少室山上,而剧中僧人觉远在刚来少林寺时,把白无瑕姑娘的狗偷吃了,二人后来还产生了情愫。
“白马寺暗渡陈仓”,在今天看来这已经是丑闻了。讲的是武则天和自己的面首薛怀义(冯小宝),武则天为了和他私会,特意把他安排到白马寺当方丈,每次借烧香拜佛之名暗渡陈仓与他幽会。
“骑竹马弄青梅”,取自李白《长干行》:“朗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念奴娇点绛唇”,都是词牌名,但就字面讲来仍然十分艳丽,又相传“念奴”是唐代歌妓,深得唐玄宗喜爱。(参考了他人意见)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夜夜入梦,廊桥留恨。”此句前半部分取自诗经,曹操在自己的诗歌中也用过此句。后半句则恐怕是来自国外电影《廊桥遗梦》了。
“媚坞春深,咫尺长门,人生失意无南北”,媚坞,又作“郿坞”(手机上打不出来此字),为西汉末年董卓在长安城外为自己修建,后来王充将貂婵献给董卓,貂婵便被安排住在郿坞。“咫尺长门,人生失意无南北”取自王安石《明妃曲》“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人约西厢,月满西楼,西路无语怨东风”,西厢一典,自然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不必多解。月满西楼则是文字中又一多见之景,最著名的数李易安《一剪梅》之词,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感慨。西路无语怨东风,也是出自《西厢记》,有“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及“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句。(此解参考了他人意见)
“怡 红 院、国 务 院、丽 春 院”,此三院,其一出自《红楼梦》“无事忙”的贾宝玉住处,其二为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 务 院 依据 宪法 改称 国 务 院。其三出自金庸《鹿鼎记》中韦小宝幼年长大之烟花场所。
“林海雪原”及其后的“威虎山”、“天王盖地虎”是来自曲波的小说《林海雪原》及话剧《智取威虎山》,“开辟鸿蒙”一词,又来源于《红楼梦》。

林毅夫:泅水亦英雄

前天从水木特快版面上看到有人说:“林毅夫真是广大台湾同胞的榜样啊”,我很好奇这究竟是何许人也,于是到谷歌上搜索一番,才得知林先生果然是英雄般的人物。

林毅夫,本名林正义,地地道道的台湾宜兰县人,少年时从宜兰高中考入台大,后来投笔从戎,转到“陆军军官学校”。此壮举受到高层领导人的关注,他在军中的前途一片光明。读完书之后,林正义成为驻守金门岛的马山连的连长。金门与祖国大陆之厦门仅有一海之隔,是台湾军中的最前沿。

其实照这生发展下去,林正义的前途也是十分光明的。年轻时便受到如此好的教育,又是台湾本地人,再加上还有高层的关照,可谓是鹏程万里了。

但是让人意料不到的事情总在这时候发生。1979年5月16日夜,马山连的连长林正义,从金门岛上泅海2公里之远,游到了大陆的厦门市,投奔了中国大陆,从此改名为“林毅夫”。毅夫这个名字,和他的这段经历,简直是绝配。

林毅夫后来辗转来到北京,申请就读北京大学硕士,并于1982年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成为改革 开放之后首批赴美的留学生之一。

林毅夫到了美国,身在台湾的妻子也从大陆的亲戚那里知道了林毅夫到美国留学的消息,于是在1986年也从台湾申请赴美留学,终于在时隔八年之后夫妻二人在美国相聚。

再后来的经历就是家庭与事业的双丰收了。林先生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创立“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在2007年又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端的是一个传奇般的故事。

小插曲:林毅夫从金门岛游过海到大陆的时候,有人说是抱了两个篮球。后来这一说法被林夫人亲口否认了。原来林毅夫本来是游泳健将,在海里游个2公里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抱着篮球反而不方便了。

回到家里才来得及把这段故事补上。这样传奇一般的故事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发生,但是人生之精彩,梦想之闪烁,都值得我们去为之努力。抄一段故事在这里,也算是一次鞭策吧。

刷了一门选修课

今天早上上完第一节课回来上网选课。RP 不好,两门选修课都是要抽签的。忐忑地点击了“抽签”那个链接,结果第一门抽中了,第二门课没有抽中。但是这第二门课是我很喜爱的《庄子》导读,居然没有选上让我好生郁闷。

不得已,想起来之前打算用 Java 做一个选课工具,直接像浏览器那样处理 Cookie,登录,然后用 HTTP 请求去选课。至于被发现的问题,其实只要频率不是太高问题就不大。

说干就干,上 www.jetbrains.com 去下载 IntelliJ IDEA,发现已然是 8.0.1 版本了,下载回来装上,IDEA 还是一如往前那样好用。再去 Apache Software Foundation 下载他那出名的 HttpClient,有了这个东西就能自由地处理 HTTP 协议了。

去年给 Daniel 干活的时候在 Android 平台上用过 HttpClient,所以这次写一个选课的小程序还是比较容易的。Coding 加上 Debugging ,不到两个小时就搞定了。

中午去吃饭的时候跑了一段时间,一共发了 700 来个 Request,没有选上。看来还没有人在这个时间退课。下午 3:10 的时候困了,爬上去睡了一会儿,睡之前把程序打开了,后来醒来一看,在第 265 个 Request 的时候已经选上课了。很好很强大。